父母都能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认真对待,却很少有反过来问孩子一句“为什么”,对孩子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不够耐心,不够关心,不去探求造成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只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实作为父母,更应该保持一颗童真般的好奇心,对孩子莫名其妙的举动表现出足够的好奇,常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这远比孩子问一句“为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回答孩子的一句为什么,孩子最多是迟知道一点知识,但如果我们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灵,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优美的小文《那夜的烛光》,可以作为有益的启示带给我们思考。 临睡以前,女儿赤脚站在我面前说: “妈妈,我最喜欢的就是台风。” 我有点生气。这小捣蛋,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刮一次台风,有多少屋顶被掀跑,有多少地方会淹水,铁路被冲断,家庭主妇望着几元钱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 “停电的时候,我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的?”我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说我看起来像天使……”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她一直记得我的一句话,而且因为喜欢自己在烛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觉,她竟附带的也喜欢了台风之夜。一句不经意的赞赏,竟使时光和周围情境都变得值得追忆起来。那夜,有个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个母亲在淡淡的称许中,制造了一个天使。 相信很多读者读后都会有一丝庆幸,庆幸这位母亲压住性子多问了一句“为什么”,于是一个天使诞生了;如果这位母亲不够耐心,没有去问为什么,而是不由分说地压制下孩子的话,就将扼杀掉一个天使。 孩子无论做出什么让大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会有他们简单的理由和单纯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分析,而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 比如,父母经常会遇到生病不愿打针的孩子,如果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会是“怕疼”那么简单,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会说,不想治好病,因为生病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陪着他;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种蔬菜,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蔬菜给过他什么触动;到睡觉时间还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着送你一件他亲手做的礼物……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来获得的,如果没有那一声耐着性子的为什么,而是简单粗暴地去喝斥,去纠偏,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动和童真。 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认真倾听从他们心里发出的童真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感动。
太原家教网报道: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对某些事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而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一般都很重视,总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现,也是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