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提出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了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情趣的重要意义,那就是“事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语文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了解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
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如:我们剔选语言优美形象、内容积极健康的优秀诗文,抓住生活中清新隽永、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握好平时常见或偶然的、虽细小却隐含深刻道理的小事、现象……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例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的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向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色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是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看似常见的自然图景,却能带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感受,究其原因。得益于语言文字美。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这些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知美,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二、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
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一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体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朗读《荷塘月色》时,首先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受,理解作者既宁静又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情感节奏,这一情感节奏是渗透在那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又体现出作者的心路历程。然后指导学生诵读文句,体会内涵,激发情感,在脑海中萦回,在脑中激荡,从而把握好作品诵读时语调的高低徐疾,揣摩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课文的情感节奏就容易领会掌握,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的把握,感受不到文学的高度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以美育美,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我认为在初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先美学方面的教育,只要做到选择美好事物和情理,辅之兼备教育教学和审美规律的方式,再加上一个有较深美学造诣的施教者,那我们的目标便实现了一半。概括说来,我认为美育的教育原则便是“以美育美”。